伏見猿比古
巡檢司是什麼
歷史上
元朝在澎湖設巡檢司
明鄭在台灣設立南、北路巡檢司。
請問巡檢司是什麼?功用?
巡檢司始于五代
盛于兩宋
金及西夏也有類似設置。
元因宋金遺制
所設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
另有京師、沿海、蠻夷地區的較特殊形態。
在元代官署中
巡檢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種。
但因澎湖巡檢司之設
以聞名通途
頗為世人所矚目
而且在宋元明清巡檢司系列中社區捕盜官屬性最為典型。
筆者讀史之餘
草就小文
略予考述。
一、巡檢司的設置概況 元代巡檢司分佈甚廣
北至遼陽行省遼陽路和甘肅行省永昌路
南至江西行省廣州路
都有巡檢司的設置。
這些巡檢司依地域和職司分為三類:第一類是州縣以下負責捕盜治安的
大多數設在鄉、鎮、寨或“墟市”
少數又因高山峻嶺所在冠之以青洋山、括蒼山、黃竹嶺等名。
個別還設於“鹽榷之司”所在地 。
京師附近的東關廂、西北關廂、南關廂、盧溝橋、香河等處巡檢司
也可包括在此類。
第二類是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洞蠻
如紹慶路四洞蠻夷、懷德宣撫司驢穀什用洞蠻、師壁安撫司盤順府等處巡檢司
這類巡檢司有時與“蠻夷長官”並設
帶有一定的鎮撫和羈縻性質 。
第三類是沿江沿海所設
如宿遷之北四巡檢司、 澎湖巡檢司、常州路小河巡檢司等。
這類巡檢司或隸屬於州縣
但大抵因襲宋代“從道路便宜
不限境土”的原則
主要適用於沿江沿海及島嶼的巡邏管轄。
據筆者初步統計
迄今所見的以上三類巡檢司總數約130餘個
後兩類七、八個
其餘120多個都是第一類州縣以下捕盜官。
就是說
澎湖巡檢司雖因其管轄澎湖、 臺灣等島嶼的特殊職責
久負盛名
但它和其他沿江沿海、蠻夷地區巡檢司僅僅是元巡檢司中的一小部分
並不是元巡檢司的主體。
值得注意的是
前述130餘個巡檢司中
大都路計52個
上都路計24個
鎮江路也不少於9個
常州路又多達20個 。
後二者大抵是對兩宋境內密如蛛網的巡檢司設置 的沿襲。
而大都路所屬東關廂、西北關廂、南關廂三巡檢司
又與金中都東北都巡檢、西南部巡檢 有許多相似處。
某種意義上似乎可以說
元巡檢司又是在宋金制度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。
元代是繼宋之後另一個盜賊頻繁出沒的王朝
除階級矛盾以外
民族矛盾非常尖銳。
元代對宋金巡檢司制度的繼承和一定程度的發展
顯然與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有較直接的關係。
另
《元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