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面埋伏
十面埋伏的典故何來?
十面埋伏的典故何來?十面埋伏的典故何來?
話說楚漢相爭時
項羽的兵力原本比劉邦強大
可以一舉統一中原
但是
因他不聽部下勸告
屢屢被劉邦用計打敗
以致勢力一天比一天削弱。
最後
正當項羽帶著老弱殘兵預備回江東再大舉反攻時
劉邦聽從張良計:「趁項羽手下兵力減少
我們得趕盡殺絕
以後才能高枕無憂。
」因此
劉邦便在「垓下」這個地方
佈置了重重兵力
項羽被陷在這裡動彈不得。
等到入夜
埋伏在四周的劉邦軍隊便唱起項羽家鄉——楚地的民歌(此即「四面楚歌」典故由來)
項羽聽了
驚慌地問:「難道劉邦已到楚地?不然他的部下楚國官兵為何這麼多?」漢將韓信再設下「十面埋伏」的陣法
使得項羽每到一處稍息不久
必有漢軍來攻擊而不得安寧
眼見楚軍逐日消失在漢軍突擊中
項羽懷疑軍中有人被收買出賣行蹤
諾大軍隊中竟無人可信
加上逃亡途中放眼望去
盡是「暗藏伏兵危機處處」(此即「十面埋伏」典故由來)…最後
他帶著二十八騎衝出重圍
再經過幾次突擊後只剩1人獨戰
漢軍因為項羽的武功蓋世&精良武器而不敢近其身
項羽雖戰至1人大勢已去
卻依然愈戰愈勇鬥勁十足…最後項羽來到烏江邊
準備渡河返回江東再反敗為勝
等候多時的楚軍喬裝的船夫唯恐小舟載不動
建議項羽與馬&武器分船渡江
待「大宛汗血馬」(汗流如血紅般)&項羽重兵器上船航行江中
漢軍再現身圍攻項羽
西楚霸王見大勢已去
免得生前受辱
只好自刎於烏江邊
可憐一代英雄就這樣含恨而終!
參考資料 http://64.233.179.104/search?q=cache:gGbAGhZP-zsJ:mypaper.pchome.com.tw/news/19640214/3/1239966621/20040722184142/ 十面埋伏典故由來